【民居地理】区域地理民居模型制作优秀作品展,高考地理中常考的31种民居建筑
民居模型制作优秀作品展
基本要求
作品原创,凸显民居特色,用标签说明民居分布地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可合作完成。
参考特色民居
北极冰屋、黄土高原窑洞、东南亚高脚屋、内蒙古蒙古包、北非土屋、福建土楼、广东碉楼、山东海草房、日本合掌屋、法国石头屋等等。
参考材料
橡皮泥、纸壳、木棍、木板、竹片、小石子、铁丝、布料、泡沫、积木、牙签、热熔胶、彩笔等等。
NO.1 湘西吊脚楼
2108 谢铠豪
NO.2 东南亚高脚屋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2108 陈依凡
2017 张瑞希
2101 彭嘉倪
2109 朱阳子轩
2102 谢欣然
NO.3
北非平顶屋
2108 陈依凡
2105 王曦 张文斌
2105 李宇航
NO.4北极地区冰屋
2108 钟珊
2107 肖玉芸
NO.5
日本合掌屋
2106 周炫瑶
NO.6
蒙古包
2108 易俊翔
NO.7
福建土楼
2106 黄雨欣
NO.8
江南水乡
2110 寥紫璇 李智博
NO.9
云南傣族竹楼
2107 周钰涵
NO.10
非洲茅草屋
2106 熊宇煌
指导老师:刘 清 谢趣学
一、传统民居的基本概念
传统民居是指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 受社会因素制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长期发展基本定型的民居建筑 。
传统民居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民居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民居的取材、房屋布局、朝向、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二、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
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的雨水多,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南方冬天不是很冷,屋内一般没有取暖设备;南方空气潮湿,房子开窗大,墙壁高,要通风防潮。
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干燥,屋顶多采用平面或者坡度小;北方冬天严寒,夏天较短,房子很注意防寒、保暖,有取暖设备:暖炕、暖墙、地炉;北方要挡风避寒,墙厚重朴实,墙壁窗户保温功能好。
三、高考中常见的民居建筑
1.北方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北京地区位于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2.云南一颗印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间四耳是最常见的宅制,即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3.雪乡木刻楞房
木刻楞原为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木刻楞在墙裙之下,一般选用大块石料做基础,中间用粗长圆木叠罗或用宽度不等的长条木板钉就成墙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蒙古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
5.窑洞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黄土层非常厚,地下水位低,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窑洞具有天然的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不管是下沉式窑洞还是靠崖式窑洞,都可以避开风沙,而且嵌入厚厚的黄土层,可以利用地下散发的热能,另外覆土也有很强的储热功能。也就是说窑洞具有保温蓄能的作用。
(1).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
(2).地坑式窑洞
地坑式(下沉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
下沉式窑洞相比靠崖式窑洞多了两处考虑。一是,排水问题。一般在院子内挖有深至少10米的渗井,一来可以放蔬菜,瓜果等保持新鲜,二来在暴雨天气可以将雨水排入渗井内。二是出入口的问题。因为院子为下沉式,多在一侧找斜坡或是建台阶而进入内院。
6.房子半边盖
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带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用木头多用土的理念。另一个原因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少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使得雨水格外珍贵,下雨要让雨水流到自家院子,才会觉得财气不会外泄。
7.云南傣族竹楼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
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利于洪水的通过。
8.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9.千脚落地房
流行于云南怒江、贡山等地。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上铺木板或竹篾笆,双斜面屋顶上盖木板或茅草。呈长方形,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杂物。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
10.骑楼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11.廊桥(风雨桥)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盖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尤其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100余座。
12.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开平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
13.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
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
14.四川丹巴藏寨
丹巴藏寨指的是居住在丹巴县的居民形成的藏族村落,丹巴的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5.福建客家土楼
永定县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现有土楼23000多座,占福建土楼70%以上。
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便是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永定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16.台湾地下屋
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
17.对抗大海的智慧——平潭石头厝
福建依山傍海,数不尽的渔村星罗棋布在漫长秀丽的海岸线上。在平潭岛上,更是有百来个渔村藏身其中。向海而生的渔民们在享受着海洋赐予的同时,也经历着海洋的考验。台风、巨浪……传统以砖、木建筑为主的民居根本经不起此般折腾。于是,渔民们凭借着勤劳智慧,就地取材,利用海岛上特产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修建了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石头厝。色彩斑斓的石头厝像一座座彩色碉堡屹立在海岛上,屋顶、墙壁冷暖色调相间,协调优美。
18.海草房
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这便是当地渔民叫惯了的“海草房”。
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不仅冬暖夏凉,居住舒适,而且结实耐用,百年不毁。
19.黎族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
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20.蚝壳屋
蚝壳屋,即用生蚝的甲壳所堆砌的房屋,不过通常是以青砖搭配蚝壳而建成。在岭南和闽南建筑中保存着为数不多的以蚝壳为墙的古建筑。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蚝壳屋是小洲村的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的房子。据说,用这种材料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防腐防盗。
21.粉墙黛瓦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右建筑中扮演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
马头墙是以其形命名,既可以是两幢房子之间的防火墙,也可以是一般山墙。防火墙就不一定是马头墙,高出瓦面能起隔离火源作用的均可。
22.鄂伦春族仙人柱
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柱”。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律。
23.新疆荫房
葡萄干晾房是为晾制葡萄干而专门盖的房屋,在晾房内将门关死,凭着从气孔吹进来的吐鲁番盆地特有的热风烘烤,40天左右,鲜葡萄就变成了葡萄干。
这种结构既利于自由通风,而又避免太阳光直射于葡萄上,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的特点。
24.合掌式茅屋建筑
是日本一种非常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目前日本保留下来的合掌造。大约都是江户时代中后期兴建的。作为典型的全木质建筑,它在建造中利用榫卯技术,不使用钉子,坚固耐用。
建筑的屋顶用茅草铺就,因屋顶的形状如同两手合握一般,所以这种建筑被称为“合掌造”。屋顶的倾斜度有50-60°。除了可以防止厚重的积雪压垮房屋,也能减轻除雪的负担。
为了获得冬暖夏凉的效果,充分考虑通风、日照等条件,这些房屋大多面朝一个方向。屋顶面向东西方向。
25.俄罗斯传统民居
当地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
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窗户较多,便于采光;
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房屋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
26.特鲁里(Trulli)尖顶民居
阿尔贝罗贝洛小镇是意大利最为“独特”的小镇,有着“天堂小镇”之称,它位于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区巴里省。小镇有着1600多座样式相同的石屋,全部刷有洁白的墙体,而且灰色的扁平石块石头垒成高高的圆锥体状,且在最高点镶嵌有白色顶尖,因此这种建筑也被称为陶尔利石屋。
地中海夏季炎热,当地农民搭这种“窝棚”,供田间休息避暑之用。石灰岩块的房舍,坚固、干燥,住着这种房子里冬暖夏凉,悠闲舒适。
当地缺少高大树木,附近石矿石材又比较贵,但遍地可见小块石灰石,于是人们就地取材用石灰岩建屋。
27.西亚传统民居
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所建房屋墙壁厚是用来隔热的,窗户小是因为西亚地区光照射强,小窗户有效防止大量强光照射,防风沙的侵袭,而色浅是为了反射较强的太阳光线.因此西亚地区大多数居民房屋墙厚、窗小、色浅,这是为了适应当地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
28.因纽特人冰屋
因纽特人建的冰屋有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且进入冰屋还有一条长长的通道,入口处挂着厚厚的兽皮,减少冷空气的进入。靠点海豹油灯和在石盆中燃海豹油篝火取暖,是因纽特人冬季采暖的主要方法。冰屋没有窗子,且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失。在建冰屋时,因纽特人充分考虑了气体对流的特点,冰屋内产生的暖空气向上聚集,不仅屋内的热量不易散失,而且屋内因冷热空气对流而暖和起来。其次,冰屋内壁光亮的冰壳能够把辐射出去的热能反射回来,有效阻止屋内的热量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均衡性。
29.澳大利亚地下住宅
库伯佩迪所在的南澳大利亚州是地球最干燥的大陆之上最干燥的州,由于库伯佩迪地处沙漠地区,气温很高且干燥,尤其在夏天经常超过40摄氏度,有时可达50摄氏度,空调在这里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为了避开内陆的灼热气温,这里的很多建筑是建在地下或挖山开洞而造的。在库伯佩迪的地下房屋内,气温往往徘徊在24摄氏度左右,而空气湿度也总是低于20%。在冬天,地下也不会很冷。因为气候极其干燥,这里的地洞也不像别处那样潮湿,所以地下居民很少得关节炎。
30.蜂巢屋
黄土塔古建筑群被称为“蜂巢屋”,西元前2000年(比商朝还要早约500年),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此类古建筑群现在只能在土耳东南部的哈兰和叙利亚部分地区找到。
哈兰位于土耳其东南部,其地势有点类似黄土高原,环顾四周,连一棵树也没有。面对如此干旱和欠缺木材的环境,当地人便就地取材,用泥土筑起仿如巨型山坟的土塔。土塔有恒温作用,所以镇内大部分居民仍会住在土塔里。蜂巢屋最初只是纯以泥土和动物粪便建造,后来才加入砖头作支撑结构。一般的蜂巢屋由3至4座土塔相连,目的是增加使用面积,而土塔面层的泥土有保持室内恒温以达冬暖夏凉的妙用。
31.冰岛草坪屋
草坪屋是冰岛发现的一种独特的住宅类型,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这是该国北欧定居者的功劳。冰岛草坪屋的开发考虑到了该岛的当地气候以及可用的建筑材料,冰岛的木材稀少,而且树木生长缓慢。因此,耐用性强、可再生、广泛普及的草皮就成了殖民者主要的建筑材料。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拓展阅读
热门文章
- 武汉大学00后电竞女学霸直博中科院!网友:好看又努力
2022-04-06 12:0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2022-04-06 09:56 - 为让孩子落户北京上学,她和房山一男子"假结婚"
2022-04-13 12:02 - 挂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两年后,清华长聘教授岑松履新
2022-03-26 00:01 - 高考位次和名次有什么区别?
2022-04-13 12:02 - 高顿教育:2022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变化!
2022-04-15 18:21
推荐阅读